持续的绩效管理
企业正在从传统的绩效管理转向持续的绩效管理 (CPM) 模式。
CPM 流程没有那么正式,员工和管理者的互动也更加频繁。定期安排的一对一讨论以及持续的反馈有助于员工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
CPM 策略可以帮助管理者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轻松跟踪员工的工作成绩和不足之处。绩效管理目标可以根据企业目标的变化而作出调整,确保实现敏捷且响应迅速的工作模式。
采用这种模式,员工能收到更及时的反馈,而不是每 6 到 12 个月才能等到一次正式面谈的机会,避免绩效评估早期取得的成绩被忽略。CPM 模式还可以消除意外情况并加快改进周期。
非坐班员工和现场员工
非坐班员工也称现场员工,是指在办公室或公司总部以外的地方完成工作任务的员工。与在家工作也能访问内部系统和通信渠道的远程员工不同,现场员工对系统的访问方式不太一致。酒店、自然资源、制造和医疗保健等行业的工作人员都属于这类员工。
近期研究表明,非坐班员工数量惊人,占到全球劳动力的 80%。鉴于其工作性质,这类员工通常不容易适应企业的现有系统。企业必须确保其绩效管理系统能够为这部分重要的劳动力群体提供有效支持。
动态团队
现代绩效管理系统必须足够敏捷,才能应对业务变化,包括员工团队的动态变化。传统和敏捷的团队模式正在向动态模式转变:
传统模式 | 敏捷模式 | 动态模式 |
---|---|---|
正式任命的领导者(例如部门经理) | 正式任命的领导者(例如项目经理) | 自助管理,通常没有正式任命的领导者 |
工作流可预测,工作方法对错分明 | 工作流不可预测,工作重点和目标经常变化 | 随着新理念的引进、实施和变更,工作流快速变化 |
团队成员拥有相同的职务和专长领域 | 采用正式的敏捷方法,有每日站立会议和冲刺计划 | 团队成员跨职能,经常发生变化 |
鼓励快速失败和迭代开发,便于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 | 可能不遵循既定的方法/协议,保留敏捷方法的价值理念,即失败推动创新 | |
有机式团队结构,项目完成即解散 |